網(wǎng)上有很多關于pos機取名字,原來你的電話和名字是這樣被這些推銷業(yè)務員知曉的……的知識,也有很多人為大家解答關于pos機取名字的問題,今天pos機之家(m.afbey.com)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這方面的知識,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本文目錄一覽:
1、pos機取名字
pos機取名字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騷擾電話,推銷各種金融產品、各類房產、或者詢問是否辦理貸款之類。那么,我們的這些電話是如何被這些推銷業(yè)務員知曉的呢?近日,泉州警方就抓獲一名專門購買他人身份信息,用以推銷的男子。聽聽他是怎么說的。
裝修公司、房產中介、
投資理財、保險公司……
總是在不恰當?shù)臅r候
打來騷擾電話
惹人心煩的同時
又讓人倍感無奈
這些密密麻麻的他人身份信息就是犯罪嫌疑人吳某從商家那里購買的。當事人的姓名、身份證號碼、電話在上面一覽無遺!
(為保護個人信息,畫面經(jīng)過處理)
吳某是泉州一家信貸公司的業(yè)務員,今年以來,他感到自己的業(yè)務越來越難做。在朋友的推薦下,他花了400元找人就買到了120多條他人的身份信息。
吳某:
為了做業(yè)務,掙錢
買了了這些信息之后
打電話銷售
就說,我這邊是小額信貸的
你最近有沒有資金周轉的需要....
然而讓吳某感到意外的是,很快警察就找到了他。而賣給他信息的上家也在漳州被警方抓獲。
泉州豐澤區(qū)烏嶼邊防派出所 教導員 林清湧:根據(jù)《刑法》的規(guī)定,非法買賣工人個人信息的,不管是買還是賣,只要達到50條以上的,都是刑事案件,都要接受刑事的處罰。
目前,吳某涉嫌非法購買他人身份信息,被警方刑事拘留,案件還在進一步偵辦中。
毋庸諱言,信息化是雙刃劍,便捷性和安全隱患交織緊密。
今年,最高法、最高檢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受到社會普遍關注。
販賣公民信息犯罪四大特點
檢察官詳解販賣公民信息犯罪四大特點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是近年來政法機關打擊的重點領域。廣東省人民檢察院通過辦案分析,檢察官梳理出公民個人信息被出賣的四大特點:
通訊平臺成為犯罪“主車道”;
利用“APK反編譯”工具侵入公民個人手機;
相關行業(yè)及行政機關“家賊”泄露內部信息;
銀行卡賬號、密碼成重要目標,竊取手段多樣。
記者了解到,在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領域,“身份證信息群”“銀行卡信息群”成為非法出售公民信息的“聚集地”;“出售賺2000元的技術群”“APK反編譯群”成為病毒軟件等非法設備的“交易市場”;QQ郵箱成為信息傳遞的“快遞員”;學校、培訓機構等Q群成為犯罪主體的“捕獵器”。此外,微信、淘寶、“釣魚網(wǎng)站”、偽基站、改造后的POS機等也都成為不法分子竊取公民信息的重要途徑。
通訊平臺成犯罪“主車道”
據(jù)廣東省檢察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即時通訊平臺已經(jīng)成為犯罪“主車道”。犯罪嫌疑人丁某利用其之前在軟件公司工作時接觸并保留的公民個人信息,還通過加入QQ群和群友互換公民個人信息等方式,掌握了30余萬條公民個人信息。2016年至2017年間,丁某通過QQ群或微信發(fā)布出售公民個人信息廣告,在網(wǎng)絡上非法出售公民個人信息達12萬條。
犯罪嫌疑人周某洋在QQ群上尋找公民個人信息的買家和賣家,并通過QQ及對應的QQ郵箱、微信等方式交易公民個人信息近70萬條,從中獲利約人民幣16萬元。
反編譯工具成犯罪“主工具”
“檢察機關辦案發(fā)現(xiàn),‘APK反編譯’工具成為出賣個人信息的主要工具。”該位負責人舉例說,在陸某廣等三人信用卡詐騙案中,陸某廣、劉某旺先從“反編譯”QQ群購買木馬病毒,再把木馬病毒APK文檔轉發(fā)給同伙陳某濤加密,陸某廣再通過自己手機編寫帶有病毒鏈接的短信,諸如“這是我們聚會留下的照片鏈接+攔截木馬病毒”“你的車輛有違章記錄請查詢+木馬病毒鏈接”等發(fā)送到受害人的手機號碼。
受害人點擊病毒鏈接后,其使用的手機隨即“中毒”?!爸卸尽钡氖謾C自動在后臺將受害人手機的IMEI碼以及所有的信息資料通過短信的方式,發(fā)送到犯罪嫌疑人負責攔截接收短信的手機上。竊取到受害人的銀行卡賬號、密碼、手機號碼等信息后,嫌疑人再提供給專門負責取錢的其他同伙進行盜刷銀行存款。
在此類犯罪中,不法分子通過自己制作的工具加密安卓系統(tǒng)的任何APK文件,文件加密后可防止他人反編譯,順利繞過360殺毒軟件10至15分鐘,再以短信息形式成功抵達受害人手機進而竊取信息。
“家賊”成信息泄露一大源頭
由于銀行、保險、證券、電信、快遞等行業(yè)可以接觸大量個人信息數(shù)據(jù),“家賊”泄露內部信息成為出賣信息的一大源頭。
2016年年底,犯罪嫌疑人馬某在某保險有限公司工作時,發(fā)現(xiàn)公司公用電腦中存儲有一份記錄大量公民個人信息的文檔。馬某知道其朋友唐某、賀某經(jīng)營信貸公司需要此類公民個人信息,遂將內含9000多條公民個人信息的文檔通過微信分別發(fā)送給唐某、賀某。
另一起案件中,嚴某周在順某速運(東莞)有限公司厚街營業(yè)部任職期間,私自保存8910張公司登記有客戶個人信息的快遞單存根聯(lián),辭職后將該存根聯(lián)提供給犯罪嫌疑人劉某培用以經(jīng)營微商生意。
銀行卡賬號成竊取重點目標
記者了解到,目前,銀行卡賬號、密碼成為不法分子竊取的重點目標,且手段多種多樣。
據(jù)廣東省檢察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東莞市第二市區(qū)人民檢察院辦理的此類案件中,近五成犯罪嫌疑人的盜取目標是被害人銀行卡賬號、密碼信息。如犯罪嫌疑人王某滿直接通過QQ群,輕而易舉地購買了3589條包括銀行卡卡號、密碼、身份證號碼、銀行卡捆綁的手機號等,可用來復制銀行卡磁條信息的數(shù)字代碼信息等資料。
在日常生活中,公民該如何保護好自己的個人信息呢?警方給出如下提醒。
1、各類生活單據(jù)不可隨意丟棄,快遞單、車票、登機牌等單據(jù)包含大量個人信息。
2、盡可能避免在QQ、微信等社交媒體透露或者標注親戚好友的真實身份信息,朋友圈盡量不曬包含個人信息的照片和動態(tài)。
3、針對網(wǎng)絡上的“調查問卷、小游戲測試、購物抽獎、申請免費禮物”等互動活動,不要貿然填寫個人信息。
4、盡量不使用公共場所不需密碼驗證的WiFi;使用網(wǎng)銀或支付寶時,要通過專門的客戶端訪問;不要輕易點擊短信、即時聊天軟件發(fā)來的不明鏈接。
5、存儲有個人賬戶資料的舊手機,在轉賣、處理前,務必做好清理工作。
來源:《現(xiàn)場》記者:楊貴民;部分資料來自最高檢官方網(wǎng)站、法治日報
以上就是關于pos機取名字,原來你的電話和名字是這樣被這些推銷業(yè)務員知曉的……的知識,后面我們會繼續(xù)為大家整理關于pos機取名字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